IC設計龍頭聯發科(2454)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於周二(12月26日)獲得在國內科技業諾貝爾獎美譽的潘文淵獎榮譽。
他在會後接受媒體聯訪,對於聯發科股價睽違多時,重新登上1000元榮光的看法時表示,在上位者有三大心態很重要,包括了一定要成為至少一個技術的領導者、自家人才是否足以支撐公司成為國際企業,以及大家能否一起為了目標共同努力。
蔡力行也提到,2014~2017年離開科技業,擔任中華電信(2412)董事長的經驗,讓他有了對消費市場及科技服務業的視野及觀念,這對於他後來接掌聯發科執行長,投入5G產品開發的明快決策非常有用,也奠定了聯發科在5G處理器首戰就打勝仗的基礎。
蔡力行:上位者三大心態很重要
蔡力行周二在會後記者會回答媒體提問,對於帶領聯發科再上一層樓的心得,他認為在上位者必須要有三大心態。
第一,最高管理層要有決心,至少要在一種技術做到全世界的領導者,不能都只是做跟隨者。
第二,自家人才是否足夠。
「不是只有技術人才,因為要做一家世界級的公司,會需要很多行銷、業務及品牌的人才,這些人才創造的價值,跟技術人才創造的價值,常常不相上下。」
他也認為,聯發科自認自家人才是不夠的,特別是高階人才,所以要著重開發外國人力,例如印度及美國。
第三,大家是否能夠同心協力,朝同一個目標一起前進。
蔡力行:他在中華電信經驗 對於聯發科投入5G很有用
中華電信是蔡力行職涯中,少見的非科技業,他認為在中華電信至少學到了兩個東西,一個是消費市場的觀念,第二個是體認技術面的重要性。
蔡力行回憶,中華電信其實是有很多科技內容的服務業,這跟他之前熟悉的科技製造業截然不同,但對於他後來轉戰聯發科絕對有用,因為「聯發科大部分產品是偏消費面的」。
在技術面的心得上,他表示,中華電信本業是做電信及網路,2014年他接任董事長時,首要任務就是確保率先推出4G商用服務。
後來到了2016~2017年,很多人上門來向中華電信推5G,而且是主張使用毫米波技術,但那時蔡力行覺得,從技術面來看,毫米波技術很難大規模投資,因為募資太快、回收不夠。
2017年蔡力行被蔡明介延攬至聯發科後,他發現聯發科要發展的5G技術,不是在毫米波,而是sub 6。
根據國際電信技術組織3GPP定義,5G分為兩大頻段,以6GHz頻段為界線。6GHz以下就是Sub-6,範圍在450MHz至6GHz之間;毫米波就是mmWave頻段,屬於高頻段,範圍在24GHz至52GHz之間。
蔡力行認為,聯發科具備sub 6的技術能力,這塊市場也比毫米波技術要大。
「到了2017年底我們很快決定,要全力打進5G(走sub 6技術);2019年第一個做出5G modem(數據機),2021年第一個做出5G產品(手機處理器),讓聯發科2021~2022年營收有明顯成長。」
「這很大因素是在5G全力投資,而且是第一波就進去。你要賺錢,第一波就要賺錢!」
「所以,這個經驗(中華電信董事長)對我們做決定的過程,是蠻有用的。」
潘文淵獎有科技業奧斯卡獎美譽 張忠謀、鄭崇華、施振榮均曾獲獎
潘文淵獎遴選委員會召集人,也是台積電董事的曾繁城表示,今年由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榮獲潘文淵獎最高榮譽。
蔡力行是美國康乃爾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博士,1989年加入台積電後展現優異的執行能力及績效,協助台積電建置多座晶圓廠,並先後擔任多個重要職務,最後是擔任台積電總經理暨執行長。
2014年蔡力行轉任中華電信(2412)董事長,帶領公司轉型升級,領先推動4G服務,開發4G智慧城市應用。
2017年,蔡力行加入聯發科技,擔任共同執行長,透過他在半導體製造、電信業經驗及國際化管理的長才,持續投資低功耗處理器、5G、Wi-Fi、AI等關鍵技術,帶領聯發科開創新局。
聯發科除了在亞洲地區持續成長,更在美國、歐洲和日本市場大幅拓展,屢創營收新高,站穩世界級晶片設計公司的地位,更積極布局未來各類終端AI裝置、車用等領域。
潘文淵基金會指出,蔡力行投身半導體產業30多年,影響力遍及海內外,以其在半導體產業的卓越經營理念及商業思維,致力於台灣半導體、IC設計及電子通信等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升級,貢獻卓著。
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史欽泰則說明,2004年舉辦潘文淵獎以來,已有國內20多位科技業領導者獲獎,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、宏碁創辦人施振榮、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、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、曾繁城、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及中美晶榮譽董事長盧明光等人。
留言列表